宋代 銀斑兔毫油滴天目碗
直徑11公分
宋代鬥茶之風盛行,始於《茶錄》。宋代茶學專家蔡襄在《茶錄》中有「茶色貴白」一說,提到「建安人開試,以青白勝黃白。」此書將建安點茶試茶之法傳遍全國,而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:「以純白為上真,青白次之,灰白次之,黃白又次之」的說法,則將「茶色貴白」的觀點推至頂峰。能將茶色映襯得雪白明亮的建窯黑釉茶盞因此廣受歡迎,更為宋代皇室推崇,風頭一時無兩。諸多窯口競相仿造黑釉茶盏,卻無能出其右者。
黑釉建盞釉面結晶斑駁多變,每一只都是獨一無二,樣式特殊如兔毫、鷓鴣斑者,深受文人雅士喜愛,並多有詩文名句稱頌。宋代著名詩人蘇軾、黃庭堅即對鷓鴣斑建盞深愛不已,留下“建安甕椀鷓鴣班”、“鷓鴣斑中吸春露”、“金縷鷓鴣斑”等名句。鷓鴣斑因器型、胎釉、還原氣氛、窯溫等苛刻的燒成條件,能成器者很是難得。而束口器型相較於撇口器型要燒製出鷓鴣斑又更難,傳世器十分罕見,連標本也很難得。
承繼唐宋飲茶法的日本,對建盞深愛不已。日人將鷓鴣班稱之為油滴,在1511年成書的《君抬觀左右帳記》中評斷建窯茶盞價值,將油滴盞列為第二重寶,排名在兔毫之前。收藏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南宋建窯油滴盞,更是與其他三只窯變建盞並列為國寶,可見對其珍稀與重視。
本件茶盞束口,口沿包銀邊,深腹,圈足,器型規整,品項完美。胎薄厚釉,釉水光潤瑩亮,自然流淌近底足,底足裸胎,見黑色胎土。茶盞內外釉色紅褐,隨釉水流淌,如茂密楊柳,黝黑釉光隱現其中,層次豐富。盞內釉水見銀斑油滴,在黑釉襯托下如夜空星辰,靜謐安寧,氣韻清幽。
建窯底足最常見黃色圈足,又或因傳世氧化成鐵鏽色,偶有修胎,多為草率粗糙。近年出土建盞則多見黑色胎足,如本件胎土細緻,平切足根且修胎規整者,更是罕見。
建窯黑釉油滴盞存世器以日本博物館藏最多也最為精美,與本件器型相似,且最知名者,莫過於日本定為國寶,現藏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的南宋建窯油滴盞。另外美秀美術館也藏有一件被譽為“曜變天目”的油滴盞。德川美術館則藏有一件被稱為“星建盞”的油滴盞,為尾張德川家(德川家康第九子直系)世代傳承器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