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中期 剔紅花卉紋倭角方盤
長23公分
據明代黃成《髹飾錄》記載,雕漆工藝始於唐代,跨越宋、元、明、清,歷經五朝,至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。明代承繼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,在漆器工藝上有長足的進展,其中最為發達、創作量最多的就是雕漆。雕漆工藝可細分為剔紅、剔黑、剔黃、剔綠、剔彩、剔犀等多個品種,剔紅是其中最盛行的一種。剔紅屬於漆後雕,在胎骨上髹漆數十甚至百層後,以如針般的細銳尖刀進行雕刻。
在《髹飾錄・坤集・雕鏤第十・剔紅》一節記述:「剔紅,即雕紅漆也。……宋元之制,藏鋒清楚,隱起圓滑,纖細精緻。……」明初剔紅漆器仍保留宋元漆雕風格,漆層肥厚,刀痕不露。明代中期以後,風格出現轉變,漆層減薄,雕工精細,不重打磨,仍可見刀鋒快利之痕跡。此時作品不分題材,均刻錦紋為地,形成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。
本件盤作四方形,四隅倭角,盤形直腹、平底。四邊倭角下承四足,盤面及邊髹漆肥厚,色澤深紅沉鬱,盤底髹黑漆。盤腹四邊內外均刻回紋裝飾,紋飾整齊均一,線條筆直。盤內刻錦紋為地,壓雕茶花圖,數朵茶花盛開,爭奇鬥豔。花朵間枝葉舒展,層次分明。花葉間打磨圓滑,又見刀痕隱現,顯見為明中期剔紅漆器施作特色。明曹昭《格古要論・古漆器論。剔紅》一節即提到:「剔紅器皿無新舊,但看朱厚色鮮、紅潤堅重者為好……。」本件雕刻細緻,漆色紅潤深沉,迄今數百年,品相保存依舊完美,至為難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