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 觀音翡翠葫蘆瓶
高46公分,長24公分,寬11公分
翡翠於明代已有開採並飾品化,清代始進入宮廷。依清宮檔案記載,雍正十一年(1733)時,雲南巡撫張允隋向皇宮進貢翡翠盤及翡翠珠,這是翡翠進入皇室最早的文字紀錄。當時雲南總督、巡撫、衙役以雲石、雲玉稱呼不同等級的翡翠,宮廷則以綠玉、水綠玉、滇玉、翡翠稱之。
十八世紀初,普通翡翠並不名貴,身價不高。隨清皇室對翡翠的喜愛日增,即便種水一般,亦可製作器物使用。如北京故宮藏十九件嘉慶款翡翠碗,即為此類。紀曉嵐(1724~1805)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提到:「蓋物之輕重,各以其時之好,尚無定準也。……雲南翡翠玉,當時不以玉視之,不過如藍田、乾黃,強以名玉耳,今則以為珍玩,價遠出真玉上矣。」
本件翡翠葫蘆瓶玉色白底青帶紅翡,琢帶蓋葫蘆瓶。葫蘆瓶周圍鏤空雕喜鵲與纏枝葫蘆,紅翡處巧雕為盛開花卉點綴。葫蘆結實累累,寓意子孫萬代,福祿綿長。喜鵲在枝葉間跳耀嘻鬧,活潑靈動,充滿動感。葫蘆瓶正面雕紫竹林,蓮葉上有福氣圓滿的童子拜觀音,觀音垂足坐於石上,面容慈祥,一手持如意,一手高舉,似在回應示意。
善財童子禮拜觀音,屬於中國傳統題材之一。在佛教故事中,善財童子帶財降生,使家中財庫豐盈,之後雲遊求道五十三參,開悟證果,亦為吉祥之象徵。本件作品器型繁複華麗,器身線條圓潤流暢,打磨光潔細緻,包漿溫潤,隨處可見工匠精湛雕琢工藝與巧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