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世紀 白玉雕牧牛童子擺件
長14公分
玉雕白玉質,質地潤澤,打磨光潤,器身帶綹及沁,圓雕牧牛童子為擺件。牧牛頭大如斗,側撇,牛角琢成多節圓環狀,雙耳向後挺立,杏仁眼,鼻翼賁張,闊嘴微開。牧繩於牛鼻中穿過,一端繞過牛脖頸,攥在牧童手中。另一端披掛在牛背上,被頑皮牧童壓於身下。牧牛身形圓潤,前肢向後彎曲,後肢收於身旁,成跪臥姿,長尾捲曲貼於臀部,狀極悠閒。童子臉型圓潤,頭頂桃式髮髻,彎月眼,鼻梁高挺,笑口大開。背上背著草帽,身著交領衣和長褲,兩手袖子捲起,作勢想跨坐在牛背上,一派歡天喜地的快樂模樣。
牧牛童子源於傳統農耕社會中,人們對生活的觀察。在佛教傳入中國後,受禪宗故事影響,「以牛說法」,將調養心性、尋求悟道的過程比喻為童子牧牛,而後牧牛童子成為書齋文房中器物擺件的常見題材。本件擺件造型寫實,表情姿態生動活潑,童子與牧牛間關係親暱,細節處刻畫細膩。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,此類題材恰可成為對鄉村散逸生活的嚮往與寄託。